close

html模版





標題

地震觀測點如何觀測地震地點

問題

1地震規模會因不同觀測及計算方式而有不同名稱和數量2地震報告指地震規模3我國使用地震規模是否近震規模4我國是否由觀測記錄地震震央網友是否有地震資料

最佳解答

回答如下: (1)每次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人類將它換算成數字, 這就是所謂的"地震規模"。一次的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 就是固定那些,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地震規模。 集集大地震的地震規模是7.3。 你問的應該是"地震強度"吧! 根據地區離震央的遠近會感覺不同的搖晃程度, 所以一次地震有很多個地震強度。 我們常聽到宜蘭外海發生地震, 花東4級,台北3級,台中南投2級等 就是指地震強度。 集集地震最大的地震強度在南投, 達到7級。 (地震規模有小數點,沒有單位;地震強度有單位) (2)(3)我不知道你指的報告是哪一種, 不過台灣用的地震規模大都是"芮氏規模", 所以應該都是這一種吧。 去年的南亞大海嘯發生後, 有報導指出規模超過8.0的地震因為能量過大, 用芮氏規模算的話誤差值太大, 所以8.0以上的地震都用另一種"震矩規模"來表示。 而這些規模之間都有公式可互算。 (4)幾年前,台灣共有86個偵測站(現在可能有增加), 當台灣發生地震時,附近的偵測站會將資料傳至台北 中央氣象局的地震測報中心, 由中心的人員根據收到的資料算出震央地點,震源深度 以及各地的震度大小等數據。 我不知道你需要的地震資料是哪些... 如果方便的話請你到地震測報中心 或921地震教育園區網頁參考看看。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幫上你的忙。

其他答案

●九州娛樂網站http://ts777.cc●●●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九州娛樂網站http://ts777.cc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http://phi008780430.pixnet.net/blog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0150050裡頭有一些參考資料:知識+我以前有很多地震資料。其實地震資料只是一串數字而已,數值是加速度cm/sec2,將該串數字的數值當作是y座標,依序標記在xy平面上,就可以描繪出像電電上地震記錄那樣的圖形來。一.規模各種地震規模因量度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數值,但皆在表示該地震所釋放出的能量之多寡,所以各種地震規模間皆有關係式可供互換。備註:地震規模會因不同的觀測及計算方式而有不同的名稱和數值。在地震報告中所指的地震規模是用來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我國使用芮氏地震規模(Richtermagnitudescale),亦稱為近震規模(localmagnitude,ML),是在1935年為了研究美國加州地區發生的地震而制定,使用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Wood-Andersontorsionseismometer)來測量,由觀測點處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對數演算而來。以沒有單位的實數(如6.5)表示。由於當初設計芮氏地震規模時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限制,當芮氏地震規模大於某數值(約7.5)以上時會有「飽和」現象,也就是計算出來的所有地震規模值都趨近相同。此外,觀測點距離震央超過約600公里以上時,芮氏地震規模的計算會產生極大誤差而不適用。於是地震學家發展出表面波規模(surfacewavesmagnitude,Ms)和體波規模(bodywavesmagnitude,mb)來描述較遠距離的地震規模值,以地震波中特定波相的最大振幅來計算,但是這兩種計算規模的方法,對於大型地震也會有飽和的問題。到了21世紀初,地震學者採用更能直接反應地震破裂過程物理特性(如地層錯動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的表示方法即地震矩規模(Momentmagnitudescale,Mw)來描述地震大小。其計算公式為:Mw=2/3(log10M0)-6其中M0為地震矩,是地震學家用來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之能量的數量,定義為:M0=μDS,?μ為斷層物質之剛硬係數(rigidity或shearmodulus)。?D為斷層之平均滑動量(位移)。?S為斷層面積。地震矩規模的優點在於它不會發生飽和現象。亦即,大於某規模的所有地震之數值都相同的情況將不會發生。另外,此地震矩規模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有較直接的聯繫。因此,地震矩規模已經取代芮氏地震規模成為全球地震學家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尺度。美國地質調查所(U.S.GeologicalSurvey,USGS)監測全球地震活動並發布地震消息,對於規模大於3.5的地震幾乎都已經使用地震矩規模來描述地震大小。對同一個地震而言,芮氏地震規模與地震矩規模的計算各有其獨特的理論根據與適用範圍,雖然所得的規模數值不盡相同,但是回推到地震本身所釋放能量的大小卻是相似的,就像1.78公尺和178公分,雖然數值不同但都是描述身高的尺度。二.震央(1)從單一測站之紀錄決定震央位置如地震站記錄到某一地震之震波,其初動方向及大小均能計算,則按向量合成法可求出震央:設AEW=P波初動E-W分量之振幅(E為正,E為負)。ANS=P波初動N-S分量之振幅(N為正,S為負)。θ=震央與觀測站之方位角(自北順鐘向計算)。則θ=tan-1(AEW/ANS)如圖,若初動垂直分量為上動,則震央在OB或其向B方向之延長線上;如垂直分量為下動,則震央在OA或其向A方向之延長線上。至於震央與觀測站之距離,可由下法之△求得。但因地震發生時其初動往往不明顯,故僅以單站決定震央者甚少使用。(2)簡易多站定位法(以3站為例)設地震波之傳播速度為常數,Vp為P波波速,Vs為S波波速,T0為地震發震時間,△為測站與震央之距離,則TP-T0=△/Vp(TP=P波到達時間)--------(1)TS-T0=△/Vs(TS=S波到達時間)--------(2)由(1),(2)兩式得TP-TS=△(1/Vs─1/Vp)∵△=(TP-TS)/((1/Vs)-(1/Vp))及T0=(TPVp-TSVs)/(Vp-Vs)若有三站與震央之距離已知,則分別由其距離為半徑作圓,所得之交點即為震央(如圖)。(3)多站定位法綜合各站所記錄之初達波的時間,利用最小平方法計算地震發生的時間、位置及深度。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1016000014KK16843


CDCB83ABA6BA4F7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31pb57j 的頭像
    p31pb57j

    世界末日 大災難 地震

    p31pb57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