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ml模版






標題

為何地震多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擠壓處。


問題


為何地震多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擠壓處。


最佳解答


地球上大約95% 地震都發生在板塊的邊界,尤其大地震都發生在擠壓型板塊邊界,百年來的十大地震 (規模> 8.5)都發生在環太平洋隱沒帶 (目前量測到最大地震是 1960/5/22智利地震規模9.5 ),以及印澳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與隱沒 帶(2004/12/26南亞地震規模9.0 )。 原因是板塊擠壓時大部分能量 會累積在板塊邊界中,部分傳達並累積在板塊內部地殼較破碎的區域 (如老板塊的縫合帶-古老造山帶) 。例如現今台灣造山帶碰撞擠壓能量有40-50%累積在花東縱谷斷層帶,其餘才分配累積到西部的褶皺逆衝斷層帶(活動斷層) ;因此板塊邊界地震非常多,每年台灣 75%的地震發生在東部區域。因為能量累積速度較快,導致發生大地震的時距(週期 )較短;如花東縱谷斷層(瑞穗段)的週期約 190±20年,車籠埔斷層的下次大地震時間約2245±123年(平均時距約 300-400 年)。世界其他地區的板塊邊界斷層大致上也有類似的情形,美國加州聖安地列斯斷層的週期約100-130年,土耳其安娜托妮婭斷層的週期約200-400年,而遠離板塊邊界斷層的週期大都數千年或數萬年。 阿山的地科研究室 板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s)主要在說明目前發生在地球上層的構造及解釋地震發生之原因。 地球的最外部為冷而硬的可移動之岩石,稱為岩石圈(lithosphere ),其厚度平均約100公里,岩石圈之下為軟流圈(asthenosphere)為黏度高的液體物質所組成,在高溫、高壓作用下而成可塑性,使岩石圈漂浮其上。板塊構造的基本觀念是將岩石圈分成數個接近剛性之板塊,包括較大的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和數個較小之板塊(見附圖),板塊受到張力、壓力、重力及地函對流的作用,不同的板塊之間每年以數公分的相對速度緩慢移動,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便由於相鄰板塊之互相作用而發生。 板塊交界處主要有三種型態:(1)分離板塊交界處(divergent boundaries):代表地殼引伸拉裂的現象,在中洋脊(mid-ocean ridge)處相鄰的兩板塊互相分離,而產生新的岩石圈,其材料來自地函的上部,係經熔融作用而產生。地殼在這裡由於張力作用向兩側擴張延伸,沿著發散交界處常有地震發生,其震源深度多在100公里以內。 (2)聚合板塊交界處(convergent boundaries):在這交界處兩板塊相互碰撞,較重者插入較輕者之下方(約以30°~45°之傾角),使老的岩石圈消失而回到地函中,這插入的部分叫隱沒帶(subduction zone)。由於兩板塊間的相互磨擦,所以沿著隱沒帶可以不斷地發生地震而造成一地震帶,其震源深度可從很淺到大約700公里左右。台灣花蓮附近為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聚合板塊交界處所以地震非常頻繁。 (3)守恆板塊交界處(conservative boundaries):不產生新的岩石圈也不使岩石圈消失,相鄰兩板塊彼此橫向移動磨擦,而產生震源深度較淺之地震。 台東縱谷斷層即為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守恆板塊交界處。http://scman.cwb.gov.tw/eqv5/eq100/100/051.HTM 系統工程師的居酒屋


其他答案


就是因為這樣才有地震啊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C%B0%E9%9C%87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岩層斷裂錯動而發生的地殼震動,稱為構造地震。由於地球不停地運動變化,從而內部產生巨大地應力作用在地殼上。在地應力長期緩慢的作用下,造成地殼的岩層發生彎曲變形,當地應力超過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強度時便會使岩層斷裂錯動,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釋放,形成構造地震,地震學家通常用彈性回跳理論來描述這個現象。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506000015KK05920

049A2A7CEA903EAE
arrow
arrow

    p31pb57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